协会 > 协会活动
中国大豆食品行业原料亟待专用化
发布时间:2013/7/26 21:30:45

中国大豆食品行业原料亟待专用化

——专题会议将展开深入探讨
  李旻怡  谢玲

  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获悉, 由中豆委发起,并联合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大豆食品专用原料研讨会”将于6月20-21日在哈尔滨举办。
  据了解,从源头上抓好大豆原料的生产,为企业生产高品质豆制品提供优质原料,已成为大豆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但是,我国目前的大豆多为农户分散种植,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导致原料大豆质量不稳定,没有形成专用化供应,成为困扰豆制品企业的难题。同时由于大豆农户无法规模性提供专用化大豆,也无法发挥中国大豆的品种品质优势,在贸易中,形不成核心竞争力。中国大豆食品专用原料研讨会旨在沟通大豆种植、加工、研究、政策等相关方,对如何实现中国大豆食品原料的专用化进行深入的探讨。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和业内代表。
  豆制品品质升级  原料成关键点
  中豆委的专家表示,长久以来,我国大豆种植、收购与销售并没有严格的依据大豆品种进行区分处理,混种混收,原料品质不一,生产过程不明了,这都给豆制品生产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大豆原料的专业化对提高豆制食品得率、改善产品结构和口感以及实现大豆食品生产的自动化具有重要价值,因此要把引导开发专用品种大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据中豆委对国际大豆食品市场的考察发现,近年来随着消费者意识提高,对食品品质和口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例如要求吃到更加可口的豆腐,喝到更加色白芳香的豆浆等。要做出更好吃的豆腐、豆浆,原料大豆的品质十分关键,因而产生了品种专用大豆概念,即面向特定用途的特定品种的原料大豆。
  小规模、混合品种的种植业态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豆食品企业对原料的要求。传统豆制品通常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大豆原料,不同品种的大豆蛋白质含量差距可达7%,与产品的得率关系密切。而目前没有形成组织化、规模化种植的豆农普遍将不同品种大豆混种混收,体现不出特性优势,或者是出现错位,油脂加工企业买到的是高蛋白大豆,豆制品企业买到的是高油大豆。即使是同样高蛋白的品种,不同的豆制品的要求也有不同。比如豆腐用大豆的11S 球蛋白的含量高,豆腐容易凝固、有弹性。豆浆用的大豆应没有脂肪酶、低亚麻酸含量,这样做出的豆浆无腥味,颜色白。同时,小规模、非专用化、非标准化种植的农户也没有原料处理、除杂、品质控制的能力,也限制了企业采购到低杂质、品质均一稳定的大批量原料。
  除了针对性强、供应稳定,实现专用原料供应还便于实现可追溯,从种植到送入企业,大豆经历的每一个环节将具有严格的控制与记录,每一批大豆的生长状况、喷洒农药信息、收获时间等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清晰透明,达到可追溯体系要求,实现食品安全全程监控。现在,豆制品加工行业对提高原料豆品质有迫切的需要,但因为几乎没有符合食品用专用品种大豆的供应商,近年来豆制品企业纷纷自主实施订单农业,与原料基地签订合约,提供品质标准要求,有些企业还主动出击,兴建自己的原料基地,如上海清美、永和食品、益海嘉里等均在东北开发了自有的种植生产园区。中豆委希望能促进大豆产区与大豆食品企业的对接,用食品的品质标准要求指导产区的生产,用产区的专用化、规模化生产为食品企业产品提供保障,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互动共赢。
  大豆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祖名豆制品公司表示,计划在东北建立原料库,配合工厂生产而分批输送,同时正在考察在东北地区自营原料基地,由企业派人参与种植、采收管理过程,可以从专用品种、品质等方面进行把控,同时保障食品安全。
  世界500强企业,同时也是大豆食品加工业的知名企业益海嘉里表示,非常坚持和推崇原料的专用化,但需要国家相关的标准、政令、法规营造良好环境,例如推广的专用品种确实能够提升豆制品的风味、口感和营养;建立各类产品的强制性指标和标准,包括营养成分;加强对不达标品种的检测、监管等。目前,益海嘉里没有自行建立原料基地,但有着较为成熟的订单农业模式,今后部分大型企业为了保障原料在量上、品种、品质的稳定会逐步自行建立基地,,同时相应的专用型大豆的采购成本可能会逐步升高。
  据大豆产业业内人士反映,在油脂用大豆品种上,由于受到进口转基因高油大豆的冲击,中国油用大豆已失去市场竞争力。我国具有优良的食品用大豆品种,但因为混种混收,这一品质优势也发挥不出来。尽管国家出台了大豆保护价、补贴等扶持政策,但如果做不到专用化品种分种、分收,大豆市场还将进一步被国外产品侵吞。现在美国的非转基因的食品用大豆已开始窥视中国市场,如果国产大豆不能尽快完成专用化、规模化的升级,既往的优势品种也将面临危机。
  国产大豆品种  有没有优势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工研究室主任、吉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胡耀辉教授介绍说,2012年我国国产大豆产量1280万吨左右,主产区在松辽平原中北部和三江平原、黄淮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黑龙江省的产量居全国首位,并且质量最优。我国目前种植大豆全部为非转基因食用大豆,所以我国应该利用国产大豆植物蛋白含量高、非转基因的特点与进口大豆进行差异化竞争,走以大豆蛋白利用为主的特色大豆加工产业之路。
  目前我国已育成适合豆腐加工的品种比较多,如:黑河49、铁丰37、东农48、辽豆21、合丰43、垦丰17、哈北46、蒙豆16、黑农35号、东农3号、东农42 号、丰收12 号、南农大黄豆、南农99原10、湘春豆16号、郑98120-5、郑9525、郑94059和郑0102等;适合作豆浆原料的有绥农5号、绥农8号、东农42号、合丰33号四个品种,适合加工无腥豆浆的脂肪氧合酶缺失品种有五星2号;适合豆酱加工的品种有东农34号、黑农32号等;适合纳豆加工的有黑龙江省加工育成的红丰小粒豆1号、东农超小粒1号、东牡小粒豆、黑农小粒豆1号、绥小粒豆1号、龙小粒豆1号,还有吉林育成的长白1号、吉林小粒豆1号、吉林小粒豆4号、6号等,其中吉林小粒1号、4号被作为出口日本的纳豆专用品种;适合豆豉加工用的有湘B68、黑农39等。
  从胡耀辉教授的介绍可见,我国不是没有专用化食品大豆优势品种,而是由于没有形成专用化种植带,我国大豆的非转基因、高蛋白等优异特性优势发挥不出来。我国专用大豆生产种植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存在商品品质差、产量低、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等问题,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针对不同需求的大豆专用型品种较少造成的,从而制约了我国大豆专供和专用化种植的发展。
  胡耀辉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有很大差别,所以采用不同品种大豆加工成的豆制品,其结构特性必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同的豆制品对大豆原料的质量要求也各不相同,如豆腐产品对大豆原料的蛋白含量,蛋白亚基组成(11s和7s的比例),植酸含量和纤维含量等都有特殊的需求;再如纳豆要求种子吸水、保水能力强、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油分少、为小粒或极小粒、加工蒸煮时十分柔软等特点;豆浆用型要求可溶性蛋白含量高、无豆腥味,脂肪氧化酶缺失的品种。针对不同的需求和用途,细化大豆育种栽培目标,将不同类型的特用大豆品种与普通粒用大豆品种分开,培育豆腐用、菜用、芽用、纳豆用、豆浆用及保健品用等各自的专用型大豆品种是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混种、混收、混储,导致我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上不但缺乏竞争力,且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目前正在着手搭建大豆品种与品质的数据库,共包括大豆加工企业数据库、大豆加工产品数据库、大豆加工原料成分含量数据库、大豆加工相关领域年度发展资料数据库4个子数据库。这将协助大豆加工业对需要什么样特性的大豆、目前原料大豆有什么样的成分技术指标有更清晰的了解。
  打破混收混种  焕发产业活力
  既然专用化大豆原料的种植既是大豆食品行业的强烈需求,也关系到中国大豆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广大豆农的收益,同时也涉及粮食安全。那么,能不能转变多年来混种混收的生产模式,导入分种、分收、分贮、专用的良性产业方式呢?打破混种混收的魔咒难在哪里,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记者从专家和产业代表处了解到,形成混种混收模式有几个原因:一是政策不明朗,国家扶持豆农的重点在于鼓励种豆、以优惠价收豆、保证大豆种植面积不锐减。而没有精准引导豆农种植中国优势品种的大豆;二是优势品种、专用化种植的技术推广教育不足,豆农没有分种分收的概念,也缺少差异化竞争的意识;三是加工企业专种专用、优质优价的机制没有形成,豆农对收益没有确信;四是农户种植规模小、分散,分品种种植、采收比较繁琐,劳作成本、设施投入提高,中小农户难以负担。
  针对这些难点,行业人士提出,要真正实现大豆食品原料供应的专用化、可追溯,应从政策、技术、企业、农户多方面发力。政策上不应只粗放地鼓励农民种大豆,有了大豆就补偿性地收大豆,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为研发、种植、使用有中国优势的食品专用化大豆提供政策倾斜,鼓励农民分种分收,提供技术辅导和设施建设,鼓励农户以合作社等形式与企业对接,签订合同,形成专种专用、优质优价的合作生产机制。在引领大豆原料种植业从弱小、分散、混杂走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路程中,龙头大豆食品企业将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随着龙头大豆食品企业建立自营或合作的规模化种植基地,使用分种、分采、分贮、分收甚至按技术指标检测制订价格的模式,将有利于带动、组织中小农户步入专用化种植、供应的良性发展。
  来自大豆农业、育种、科研、大豆食品业的众多专家和代表表示,盼望在此次研讨会上做更为深入的探讨,找到推动中国大豆原料专用化发展的务实办法。


 

相关分类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东里5号    电话:63313712
邮  编:100036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7号国海广场D座1103    E-mail:china_sbpa@126.com
电  话:010-68538677  68510211  53347336    传  真:010-68538677
版权所有@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  京ICP备11010801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190号